其他
《大国重器》:科幻是驱动地球的行星发动机
“我们写科幻的,一直对科学家抱有特殊的尊敬。我是写科幻的,他们是把科幻变成现实的。如果将人类比喻为在非洲荒原上行进的人,他们就是走在最前面那群。”
4月22日,国资委新闻中心举办了世界读书日·小新书院思享会,围绕《大国重器》,科幻作家和央企科学家聊了聊科幻如何以全新视角展现大型国家科技工程。
《大国重器》讲的是“国企和其他经济形态一起,创造出的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它来自一次国企和科幻的奇妙结合:2019年4月,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环球网、果壳、未来事务管理局、新浪微博共同发起的 “科幻作家走进新国企”活动。
科幻、科普作家探访国家电投、中核集团、国家电网、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看到了比科幻更惊奇的现实技术,创作科幻,13篇小说结集出版为《大国重器》。
“国企科幻是独一无二的、在人类科幻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事。”韩松说。
国企一直是科幻的主角。
50年代,很多人写核科幻。里面的核能源、核工业,是国企。
60年代,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了21世纪的中国,有能源工厂、汽车工厂、粮食工厂,也是国企。“很多人走入各行业各业,就是在按照书里的模式建设中国。”
真到了21世纪,《流浪地球》里巨大的行星发动机、地下厂房和生活空间、地面奔跑的车辆……
只有国企才有这种力量,推动地球前行。也只有国企有宏大技术奇观的丰沛土壤,这也是科幻的核心魅力。
未来早已扑面而来。
“让中国的科幻创作者看见真正的中国创新力,是我们持续的工作,更是我们的使命感所在。”姬少亭说。
“科幻是现代神话”——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我们一直用别人的眼睛看未来。克拉克、库布里克、迪克、阿西莫夫,星战、异形、沙丘......这些最好的科幻,充满魅力,但也已是50年前的想象。
许多科幻还在回望过去,以50年前的技术为蓝本。但科幻是应该看向未来的。
2019年,《流浪地球》点燃了大众的技术自信和文化自信。那也是玉兔2号替人类首次看到月球背面的一年。
我们接过想象力的笔,书写自己眼中的未来。在这些关于未来的故事中,坦然而自信地扮演着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应有的角色,建造起宏大的地下城、顶天立地的核聚变地球发动机、拯救人类的行星级太空站......
科幻以一种令人信服的姿态,走进了大众文化之中,作为一种“现代神话”,描写即将到来的科技。
这次活动中,作家们下厂房、走基层,以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为主角,描写厂房、车间与技术细节。
黄金时代,科幻是一种技术应用文。
创作者与科学家关系紧密,互相提供灵感和建议。
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莱因,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均诞生于20世纪的航天成就和技术跃进,现实奠定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技术乐观主义。
这种乐观也出现在中国科幻的代表作中:王晋康是石油系统的工程师,刘慈欣是火电厂的“刘工”。
他们不约而同地书写时代、科技、社会与个人之间深刻而宏大的命题,以工程师思维赞叹科学之美。
黄金时代,科幻在描写科学之美。
克拉克说,宇宙以最简单的结构展现了美。技术是最顶级的艺术,根本目是让我们到宇宙中去发现美。
一段公式是美的,一个工程是美的,一位科学家也是美的。《大国重器》以一种多元、立体的方式塑造着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展现科学的美感。
靓灵的《颗粒之中》里,一个医生在去救人的飞行途中,遇到国家电网的工程师,发生奇异事件,进入由百万伏特撕开的空间裂口:时间变慢了,医生反复看到自己要去救助的女孩出现面前,提醒自己应对空难。
“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神奇的、未来感技术感很强的世界,充满想象,大段技术的描写很细致,跟参观了企业有关系。这篇小说让科幻生发出一种审美,是艺术,把经济、企业、科技变成了一种艺术。这很重要。”韩松说。“他们的作品里都有这种东西。”
“科技是文学最大的烟火气”——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你们负责想象,我们负责实现。”3年前的“走进新国企”活动,一名工程师说,隔空回应了刘慈欣这句话:
“我是写科幻的,他们是把科幻变成现实的人。如果将人类比喻为在非洲荒原上行进的人,科学家就是走在最前面的那群。”
韩松说,科技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第一现实。“中国科学家创造了很多世界一流的成果,国企是前沿科技的重镇高地。国企与科幻结合,科幻作家走到一线接受教育,亲身体验,创造出真正硬核价值的科幻,对于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很强的而现实性和迫切性。”
科幻里,一个族群对能量利用的程度往往决定文明等级。用新材料飞往深空,现实中,我们正向更高级的文明进发。
科幻作家昼温在青海见识了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站,一望无际硅基板像沉默的深蓝色向日葵,板上是全球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的特高压,产生的电力跨越1563公里点亮中原万家灯火。“我被这种规模化汲取恒星能量的产业震撼到了。”
她在小说中设想了一种叫“落光”的高敏光电材料,在漫长的宇宙飞行中以微小的星光发电。
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国核电力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治说,这个想法很有前景,光伏最早本来就用于航天。“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最常用硅材料,还有钙钛矿,二者叠加(光电转化)效率更高,我们是世界记录最高保持者之一。太空里,光伏电池转化率高达30%。宇宙中靠的就是射线,不只阳光。做一个天线接收器,把射进来的能量都转变成自用,这将是星际旅行最好的燃料。”
核聚变也是常见的科幻素材,“提到人造太阳,科幻感一下拉满了。”
刘慈欣写过《人造太阳》。中信出版社的这本《大国重器》里,万象峰年的小说设想了诞生于核反应堆中心的文明。
然而,早在科幻作家之前,科学家已经在西南大地上“建造太阳。”
中核工程师姚鸿帅说,太阳发挥庞大能量是通过不断的聚变反应,我们的聚变堆跟太阳聚变的原理一样,但是要达到聚变的成功,需要比太阳温度强10倍。
“想象一下,聚变堆内部有1.5亿度的等离子洪流,像一条河流不断旋转。这样的聚变在中国环流器2号装置已经实现,基本在国际上也达到了领先,下一步,我们会朝着2亿度的温度去挑战。”
这些年,中国大地上涌现了许多他们这样的优秀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不是西方科幻倾向呈现的“技术狂人”,也不是满头银发、严肃孤高、勒紧裤腰带刻苦攻坚的刻板印象,而是一个个生动、真实、有趣的人。
核西南研究院,工作人员的孩子问他是做什么的,他回答,我在造钢铁侠胸口那个东西。
技术研发不都是想象中的坐实验室,跑遍全国各地去一件件找实验材料是常有的事。大雪纷飞,去油田借机器做实验,就住在野地里。
张治研究的电池储能以后不只输出电,还有冷、热水、氢气、甚至能量本身,一切都是从一个喜欢《变形金刚》的孩子开始的。“小时候看《变形金刚》,里面的能量块就是我现在在做的储能电池。”
当很多科幻沉湎于旧世界的未来想象,国企的工程师、科学家们已经脚踏实地创造了超出最狂野想象的奇迹。
如今,中国的科幻创作者和科研技术一线工作者再次走到了一起。因为过去百年,那些伟大的头脑已早已为指明了方向——
科学,只有科学,才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引擎。
“有温度的未来”——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就是现在
“国企遍布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连接着千家万户,从雪山上 的超高压输电线,到大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从飞向太空的导航卫星,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都有国企的身影。”
广阔的大地上,有无数技术奇迹正在发生。
昼温对“光伏羊”念念不忘,“那是一种生命与科技共存的奇妙模式”。擦洗太阳能电池板的水流到地上,长出了青草,牧民开始在光伏板底下放羊。水土稳固了,羊吃饱了,消失的野生动物也都回来了,野兔、野鸡、旱獭,整个周边生态都变化了。
很多科幻看到的未来是冰冷的,充满机械,没有人与生物。现实中,光伏产业却制造了美好可爱的生态。
“这是一种我们创造的不同的逻辑,一种跟黄金时代科幻想象不同的、有温度的未来。”姬少亭说,“这种现实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黄金时代的科幻充满技术之美,宏大,光明,乐观。中国的黄金时代科幻,可以有新的温度,新的质感。会是什么呢?
韩松说,创造、奉献。
“国企充满科幻黄金时代特有的质感,创造,奉献,在极端、混乱的环境下也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投入的精神。这不光是中国人的精神,更大程度是全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精神。这一点,坐在家里埋头写科幻小说感觉不到,只有去了现场,面对面看到科学家、工程师,和他们创造出的设备、技术,才会感受得到。”
韩松的话是这本书的初心。
一流创作者不应困于二手书籍电影。克拉克是同步地球通讯卫星的奠基者,王晋康、刘慈欣都是国企工程师。
他们站在技术一线,基于可社会科技发展,焕发出创造未来的想法,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就是这么产生的。
中国的科幻黄金时代,就是现在。这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
姬少亭说,感谢国企以开放的胸襟和大国重器的自信,拥抱了科幻这一充满可能性的文化领域,敞开大门,让拥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创作者们去了解和学习。
在中国向未来迈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科幻还将扮演重要角色:看见不同,看见未来,记录时代,写下对现实的关注和探索。
国企也是面向广阔未来的。国企要到世界上去冲浪,也要到月球上、火星上,到辽远的星辰大海中搏击。
“各行各业都需要想象力,关系国之命脉的领域和行业更需要想象力。在这方面,科幻扮演着一个很特别的角色,现代世界很多发明创造最早都是由科幻作家想象出来的。”韩松在序言中写道,“一个国家没有想象力,是无法进步的。”
预售开启
刘慈欣、韩松联合推荐
高原之上的光伏电场阵列中,居然暗藏着未来星际飞船靠搜集星光进行远航的秘密。
托卡马克核聚变的高温熔炉里,居然进化出了一支与人类迥异的智慧文明。
当中国人的能源工程遍布非洲,冒险者在这块古老的大陆会 经历怎样的新冒险?
如果中国航天已经发达到可以轻松送一群孩子去月球参加夏令营......
13篇小说,呈现出中国人眼中不一样的未来技术幻想。